2016年4月,三亚被列入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作
为全国第二批海绵试点城市和全国唯一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三亚围绕“山、海、河”的修复,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如今,2年多时间已经过去,三亚海绵城市建设得怎么样了?带着这个问题,7月10日,南海网记者在三亚进行了探访。
航拍三亚东岸湿地公园。南海网记者沙晓峰 摄
“海绵”道路会吸水逢雨必涝不再现
以前每到风雨天,提起三亚凤凰路的下洋田路段,当地的人们总是摇头叹息:“下雨必定是人在水里走,车在水里游!”
2016年4月,三亚被列入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申请试点成功后,三亚市全面启动了“双修双城”工作,正式拉开海绵城市建设序幕,成为我国首个“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也是首个“双城”(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试点地级市。随即成立了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日常工作。
7月10日,市民游客在三亚丰兴隆生态公园里的游客中心参观。南海网记者沙晓峰 摄
他们结合凤凰路改造,进一步完善雨水管道,通过新增雨水管道、加大管道口径,将雨水统一收集排入三亚东河,解决一些地段长期无雨水管积水问题。另一方面,通过
生态园林建设解决“蓄”和“渗”的问题。在凤凰路,路面高、植草沟低,全长11.5公里的路段地下建设6个蓄水模块,每个模块长度26米,设计蓄水吨位是167吨,用来收集雨水、绿化灌溉。通过地砖的渗透与植草沟的引流,雨水最终流到地下的蓄水池里,让道路变成了一块会吸水的“海绵”。
三亚东岸湿地公园一角。南海网记者沙晓峰 摄
如今,逢雨必涝的尴尬已有了明显的改观。“以前一到下雨,我家的店里都进水,现在那个场景再也没有出现了。”在三亚凤凰路下洋田打理店铺10多年的市民老贾告诉南海网记者,自从下洋田路段的海绵城市建设完成之后,就是下大暴雨出现积水也是短时间的,一会儿功夫也就没有了,以前那种逢雨必涝的场景很难看到了。
三亚海绵城市建设得怎么样了?
据了解,围绕城市“喝水”的问题,三亚以“海绵”建城,将20.3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作为重点,引入德国汉诺威技术,针对道路、公园、学校进行“海绵化”改造,相继完成海绵设施、海绵型道路、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湿地、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等六大类219个项目的建设。
昔日晒盐场变生态公园
7月10日上午10时,三亚艳阳高照,家住三亚丰兴隆桥旁的李女士正推着儿童车带着小孙子在丰兴隆生态公园的树荫下游玩。
椰风拂来,看着可爱的小孙子在儿童车里开心地玩耍,56岁的李女士不由得一阵感慨:“现在的孩子很幸福,真是生活在好时代。”李女士说,曾经的丰兴隆生态公园就是一个晒盐场,家里的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晒盐为生。
如今,雨水花园、渗透塘、透水路面、生态调节沟、下沉式绿地、蓄水池……三亚首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就将这块已经荒芜的晒盐场变成宝地,成为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
航拍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南海网记者沙晓峰 摄
据该公园设计单位的相关负责人郑能师介绍,丰兴隆生态公园占地150亩,打造成为集传统城市休闲绿地与海绵城市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公园。
为了改善生态,打造城市“海绵体”,在公园东侧设计带状水系,用以收集地表径流,同时处理市政管网排放的雨水。市政雨水从北侧接入公园水体之中,通过层层净化之后,再汇入临春河之中。而公园内部雨水,通过地形与高差的处理,被收集于地形旁的草花带之中,最后汇入水体,可以起到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三亚的气候雨季旱季特征明显,在旱季雨水不足时引入中水,通过生态滤池和除磷池净化后,作为水系补水和绿化灌溉用水
过去的臭水沟成了“三亚绿肾”
水清岸绿,芳草茵茵,空气清新,这是东岸湿地公园给人的第一印象,而东岸湿地公园建设前,曾是三亚一处规模较大的东岸棚户区,大量违建民房占据着排洪沟,使原有的大片湿地成了一潭臭水。
东岸村民吕秀妹的家就住在东岸湿地公园旁。吕秀妹说:“那时候,这里的水都是臭烘烘的。”说起以前的居住环境,吕秀妹心有余悸,“还有什么比住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更好的么?”
抱坡溪湿地公园一角。南海网记者沙晓峰 摄
实际上,东岸湿地公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三亚绿肾”,恢复并强化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同时起到调蓄雨洪旱涝、提供农田灌溉等作用。其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建立生态海绵系统,保护水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湿地边缘设计了一圈净化陂塘带,一方面净化排入湿地的城市雨水径流,保证湿地水质洁净;另一方面能根据雨量滞蓄调节上游来水,保证湿地水量基本稳定,适应三亚旱涝不均的气候特征。同时,局部湿地设计了成群榕树岛,建立鹭鸟栖息地,形成“水上森林”,恢复生物多样性,与金鸡岭一起构成三亚市生态核心节点。
据三亚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三亚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将河道违建拆除,拓宽河道,让湿地水系与红树林生态公园、三亚东河水系全面贯通,湿地涵养水源可以达到逾80万立方米,基本可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滞、净、用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保证城市海绵的系统效应。
7月10日,市民游客在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参观。南海网记者沙晓峰 摄
如今,在三亚,“海绵理念”已深入人心。市区间,湿地、公园以水串联,形成“一河九园”生态体系,“水上森林”尽展蓄水、净水循环功能。因为“海绵”,一幅栩栩如生的城市画面正全面展开。
转自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三亚7月10日讯记者沙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