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的骑行绿道与透水砖铺就的休闲步道平行蜿蜒,利用微地形塑造的小山丘与具备自净功能的小湖相映成趣,还有风雨亭、休憩长椅、健身器材点缀在疏林草地之中……这个约5万平方米的社区公园透水路面,紧依下栅村。昔日脏乱差的边角地,现在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7月19日《珠江晚报》04版)
近年来,我市几乎是“逢雨必淹”,特别是每次暴雨过后,遭遇水浸更是“在劫难逃”,城市内涝、黑臭水体、赤潮入侵,已成为珠海“治水”的难题。尽管每年都在积极应对,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区域地下水位极高,仍不足以有效防范。下栅村让“污水塘”变“雨水花园”的做法,展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优越性,期待我市在这方面迈出更大一步。
珠海具有建设海绵城市的天然禀赋,加之前期在这方面已进行过有益尝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例如,海绵城市相关建设的各项工作已全面铺开,2015年就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示范区专项规划等一系列相关配套的规划、工作方案、技术导责、图集等。与此同时,我市已在全市规划了51个建设管控分区,建立起囊括横琴新区和西部生态新区在内的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库。这些项目总投资达到106.56亿元,多达9类447个,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星罗棋布,将争取在试点的3年时间内完成。
现在看,让“
海绵城市”建设迈大步,关键还是资金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费用占到整个城市建设费用的20%,如基础薄弱,所需资金可能会更多。这就需要民间与政府合力。事实上,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将根据项目类型、建设进度等,分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政府直接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等三类建设模式。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PPP模式项目将挑起珠海海绵城市建设的“大梁”。实践证明,实施重大项目建设,通过流域统筹,整体项目打包模式,政府以一小部分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PPP建设,不仅能够缓解财政压力,还可以避免城市项目建设的碎片化,达成规模效益。
下栅村让“污水塘”变“雨水花园”的实践表明,作为海绵城市的受益者,每一个居民都应是海绵城市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在工业化进程中,受到污染的城市地面径流水,通过雨水收水口直接排放,成为天然水体的新污染源。从菜市场、大排档到洗车行,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只要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设施都体现海绵城市的理念,每一个城市细胞都能吸存、净化和积存甘霖雨水,建成海绵城市就前景可期。 集中专题培训。此次活动,首先在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公司进行了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专题培训。
国试点城市成都市、2015年海绵城市全国试点城市遂宁市和贵安新区,对这些城市的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以及相关园区和市政项目进行考察。
住建局公共事业股参加活动人员表示,通过近几年的集中培训和实地考察已建成和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项目,提高了业务水平,学习了先进经验,为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