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达成地石丽小编从太原市城乡规划局了解到,太原大建80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太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20年)》已于2018年7月10日经市政府批复,向社会公布。本次规划以生态修复、治理水环境和强化水安全为着力点,拓展城市蓝绿空间,把太原建设成为环境良好、功能完善、集约节约、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宜居名城。建成后,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为50年一遇,清徐县城、阳曲县城的排涝标准为30年一遇,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可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清徐县城、阳曲县城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热岛效应将缓解
按照规划,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100%;生态岸线比例达到60%以上,河道底栖环境恢复,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河道自净能力恢复。
城市建成区热岛效应比2010年得到显著缓解,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夏季日平均温度不高于同期其他区域的日均温度,或与同区域历史同期(扣除自然气温变化影响)相比呈下降趋势。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方面,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为50年一遇,清徐县城、阳曲县城的排涝标准为30年一遇。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城市防洪标准方面,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清徐县城、阳曲县城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国家相关要求,实现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雨水利用能力提升
综合考虑太原市水环境功能区间及城市污水处理和非点源污染治理情况,全面消灭V类地表水,实现水体不黑臭的目标,全面消除V类地下水,实现地下水水质良好。雨水径流污染、排水管渠溢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按SS去除率计,达到45%。
在水资源方面,提升城市雨水集蓄利用能力,使净化雨水与深度处理的再生水成为市政用水的良好补充,规划到2020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雨水利用量占降雨量的比例)达到5%,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5%。
七大布局 五个重点片区
海绵设施主要包括:排涝通道、调蓄水体、滨河缓冲带、滨河湿地、公园绿地、人工湿地、集中式下沉绿地等。
排涝通道指公共海绵设施中涉及到的服务于多个排水分区的排涝水系,水系具备防洪排涝的主要功能,包括汾河、边山支沟与排水渠系。
调蓄水体主要指中心城区内公园水体与缓洪池,水系以调蓄、景观为主要功能,可作为城市雨水调蓄、利用的海绵设施。
滨河缓冲带指沿河布局的带状绿地,一般绿带宽度不小于5米,可从实施角度建议两岸有绿化空间的河道均设置滨河缓冲带。建设滨河缓冲带可以提高城市自然岸线比例,一定程度滞留、净化雨水,对提高水生态、水环境质量发挥作用。
公园绿地指以现有城市公园、规划新建公园为主的,具备进行适当海绵化改造的公园绿地,海绵化的公园绿地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等方面都可发挥一定作用。
人工湿地是依托现状污水处理厂,为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而建设的小型湿地,可进一步改善尾水受纳河道水质,提升城市整体水环境质量。
按照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要求,为达到这一建设目标,太原市结合近期重点发展区域、成片建设区域、雨洪利用本底较好的区域、东部低密度区域等五个片区列为海绵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区域,总面积约78平方公里。